close

五月二十六日這一天實在是個好天氣,


下午和與老婆搭乘嫂嫂的車,


採完了樹梅後還有一點時間,




No.1  深坑好像就是豆腐的代名詞 ?


 



嫂嫂就提議去深坑吃豆腐,


當然就隨車前往,


但也跟嫂嫂提傍晚要趕回去上課,


這下可能就是影者的關係,


偷得浮生半日閑時光更佳珍貴了,


也只能精緻的重點逛囉。


 




No.2  來到萬吉店坐下來品嘗一下.


 



走進這一家萬吉的豆腐店來品嘗一番,


可能是白天吧,還沒有人潮還比較輕鬆吧。


 




No.3  清爽湯頭的清蒸豆腐.


 





No.4  好吃不帶點纖維感又細嫩的竹筍.


 





No.5  油炸臭豆腐


 



品嚐萬吉完後一路逛沒有停,


走到大樹下也就是尾端,


這時已看到排隊很長的金大鼎豆腐攤位,


愛好吃的這玩意對女人家來說總是誘惑的,


當然嫂嫂與老婆兩位也跟著排隊。


 




No.6  排長龍的金大鼎串烤香豆腐.


 





No.7   一整排金黃般的串烤豆腐,就是要按部就班來作業,


所以要排隊等囉.


 





No.8  老闆手腳俐落的每一個過程.


 





No.9  終於等到囉 !


 



上一回是周末傍晚來到此地,這一回是下午四點到此處,


就已有人潮在尾端的大樹這一帶,


前後約一小時半閑遊深坑老街,就驅車趕回台北,


真的不好意思為了我要趕回,


不能多享受這不到半日的閑。


 


 


 


 


 


《深坑小記事本》


 


深坑相傳清高宗廿年(一七五五),福建閩南地區旱災,泉州人許宗琴舉族渡海來到此地開墾,當時與在地原住民爭地,以漢族人稱之「番亂」,情況激烈。獨許氏家族的簪纓以地形易守而倖免,因四面環山,形似坑底後以地形改名「深坑」。日據時期為「深坑庄」,臺灣光復後改為「深坑鄉」沿襲至今。


 




No.10  地方鄉公所與縣政府大力整修,希望傳承老街風貌成為活的文化街.


 





No.11  近期外部正整理中,相信許多老闆們都很急的要完工,因為要做生意呀!


 



深坑老街近期有翻修施工正在進行,可以見到地方政府極力的維持當地文物景觀,以生活化的方式促進地方特色觀光的發展,深坑過去都是北台灣茶業的重要產地之一。


 




No.12  老街騎樓多以被攤位占去空間,以致於老街古樸建築都被深埋在裡面.


 





No.13  來過老街或許有許多人都在晚上,可能不會注意到有兩株老的大樹.


 





No.14  集順廟外牆的八仙.


 





No.15  似乎許多台灣的傳統夜市的形成都在廟口向周圍發展出來.


 





No.16  有注意到了嗎?! 許多廟前都會有戲台,此戲台平常就成了豆腐小吃店.


 





No.17  標榜民國45年的老店,.........


 





No.18  在過去有因商致富的商人,蓋起宅第也特別的講究.


 





No.19  在「德興」兩字旁,有兩隻龍頭魚身的「鰲魚」動物,掌管下雨。

然建在最高處其目的就是鎮火用的圖騰。


 







No.20 過去有豪宅就如 上兩張 No.18~19 照片,


但一般中產階層的百姓與豪宅在老街也是同為一排,


一般商舖宅第雖無富商是以紅磚蓋起.由上照片中右圖,


可觀察到閩南街屋的特色還有騎樓拱形間採用『番仔砥砌石牆』工法(註1),


從此工法可以進一步了解到當時的開墾漢族與原住民已經是和睦相處了.


 


 


深坑街位於景美溪流域水陸交通要衝,當時成為文山地區茶葉集散中心,


四十多年前,王氏兄弟改良了豆腐的燒煮過程,逢政府官員巡視時品嚐之下讚不絕口,後又加上媒體報導的宣傳,一時間使深坑豆腐享有盛名,就成為地方性的特殊小吃,所以深坑就成為豆腐的代名詞。


 


 


《相關文章》


閒逛來到深坑夜市


 


 



(1) 『番仔砥砌石牆』工法: 是以方整石塊,以水平和垂直交錯砌成,因早期原住民對於工程施工很有一套,多利用當地石材來建築,像似這樣的工程多由原住民來執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影者 的頭像
    影者

    生活妍影

    影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