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文湖捷運線是過去木柵線延伸的路段,
也是台北首條捷運線的開端,
在過去木柵線新延伸到內湖到南港止,
一路的風風雨雨似乎都在考驗內湖區民的耐性,
台北捷運與市政府在內湖區民的監督下,
逐漸的穩定下來與某種程度的接受這樣捷運系統的安排。
No.1 文湖捷運內湖站
No.2 內湖站緊鄰於居家商業型的日湖百貨公司.
當您進出內湖區每個捷運站,
除了有該站代表性的公共藝術可鑑賞外,
相信少有人會注意到每個站都有碑文,
記載著當地人文與歷史,
不是說碑文內容有多偉大,
而是瞭解當地的人文背景與地區名稱的由來,
這些都是內湖文化工作者的挖掘與整理,
讓地方特色有完整記載的呈現到「里」的單位,
在內湖線段這樣完整也是台灣所有捷運站所僅有的,
新移民至內湖的人與世居都能具體瞭解過去與現在軌跡。
No.3
由內湖文化工作者陳金讚編撰的鄉土誌「內湖傳家寶」,
匯集內湖近400年來的人文歷史地理,
影者也有時到圖書館找資料,
除了區公所網頁外就屬這一本鄉土誌最完整了。
這一篇來探討在捷運站的內湖站過去是什麼呢?
No.4 梘頭位置在現址的內湖路2段與3段的路口處.
此地圖為日據時期的行政地圖.
農業社會的內湖當然是綠油油的稻田,
而稻田重要的是水源的問題,
內湖捷運站旁的百貨公司後面有一條昔日溝圳,
此圳為了灌溉引水有一個控制的閘門,
此處過去為引水的頭被稱之為「梘頭」。
在日據時期此處逐漸開墾與外來人聚集,
開始有了鎮的型態,
No.5 光復後早期內湖路街景
當時繁華之時也就在現址內湖路二段內湖派出所一帶,
而梘頭算是比較鄉野稻田的區域(現在的內湖站)。
No.6 碧湖亦就是過去梘尾的引水聚集灌溉用水.
「梘頭」是以木材做導引的水道,
它的結構就如空橋水道跨越新陂尾川,
將水灌溉用水引導到內湖路2段大陂湖(現在的碧湖),
直至日本大正初年(民國初年)廢掉木梘,改在梘下築水閘門。
No.7 梘頭水閘已於日據時期大正初年廢棄改為溝渠.
在照片中的水閘是位於橋的另一端.
過去居民稱「梘頭店仔」就是已開始有幾家柑仔店聚集的地方,
這就是農業村里人來人往較多的地方,
也就是現在內湖百貨公司附近繁榮的前身。
過去人們還是習慣以「梘頭」為地標來引地方名稱的由來,
在內湖派出所的位置就稱之為「中店仔」。
No.8 位於內湖路二段「中店仔」.
No.9 右側為現在的派出所,左側為大正期間的商店建築,
現已納入都更計劃準備拆除.
No.10 引水灌溉已無作用就成了臭氣沖天的水溝.
No.11 今日已看不到水溝,梘頭也已消失無蹤.
No.12 經過整治已成為休閒走廊
No.13 獨留一門水閘為紀念.
No.14 與過去的臭氣沖天有天壤之別的環境.
No.15 梘頭的簡介
No.16 休閒運動器材
No.17 走在清代的梘頭水道上.....
No.18 碧湖公園裡的碧湖就是梘頭引水聚集的地方,
現已經成為台北市少數有這麼大面積的湖水山色的美景.
原來台北市碧湖雖是人工湖早就在清代就已形成,
而水源就是捷運內湖站的新陂尾川引入。
梘頭這樣的引水方式在景美也是有,
原來景美過去稱之為「梘尾」就如碧湖是梘尾一樣,
由於閩南語「梘尾」在日據時期被翻成「景美」,
原來浩瀚的福佬語也有如此的美。
No.19 過去的白麓鷥成群現已經是少數族群,
孤單的望著湖畔.......
No.20 碧湖風光
◎ 瞭解舊地名使用意義與單位,
想一想您知道的地名是否有被引述出來
墘 →岸邊
洲 →浮洲
潭 →溪流 水聚集的潭
埔 →原野
崁 →堐
塭 →沼澤地
坑 →山谷或山溝
崙 →小山丘
崎 →陡坡
湖 →山凹處或窪地
坡(陂)、(埤) →水塘
份 →十座腦灶為一份或股份
張梨 → 五甲 為一張梨份
(相關文史資料摘自 內湖文化工作室與陳金讚編撰的鄉土誌「內湖傳家寶」)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