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台北花博系列
No.1 東洋花道池坊至今已有550年歷史。
這兩天在花博爭豔館展出的是『東洋花藝大賞』,
展期是2011年2月19日至2月27日
No.2 現場有詳情分類解說板
展示主題分為:
一、池坊華道550年展
其內容是歷史性作品圖示板,現場有詳情分類解說板。
二、插花的根源-池坊展
展示插花比賽作品,可以領略日本插花風格型態。
三、池坊感恩ECO計畫展
展示 ECO-Ecology Friendly 作品。
四、遊心之花
插花體驗、禮儀華道表演、插花示範演出等。
No.3
No.4
進入展場一望裡面的空間感覺寬廣,
不會像前幾場展覽感覺擁擠,
或許這是日本池坊華道展場的空間設計是如此,
這讓人進入場有輕鬆與平靜的安逸感覺。
No.5
No.6
No.7
池坊華道550年展,
「池坊」是源於京都六角堂小池塘旁的頂法寺,
相傳第一個插花作品就是在頂法寺完成的。從此開始,
日本有了插花學校的興起,學校的名稱就叫「池坊」,
乃源於池旁之意。池坊插花,已有五百五拾年的歷史,
為一代一代所繼承的插花心法的花道(註1)傳統。
而現今的池坊六角堂為總部,
來自世界各國華道插花互相交流、學習與實踐創新。
稟承古典之[技]與[心]的同時來探究花藝的現代形式,
然其展開華道之花藝。「華」道即是「花」之古字亦為花藝的原意。
No.8
No.9
瞭解池坊華道是日本傳統文化「華道」的歷史與意義,
接下來欣賞在花博的550年展,
就明瞭日本傳統文化池坊華道藉由台北國際花卉展,
花博爭艷館與「日本華道池坊」合作推出「東洋花藝大賞-池坊展」,此次展藝中更有遠從美國、加拿大、德國、香港、新加坡、韓國及日本等的參賽者,專程來到台北花博展開一場花藝競技。池坊臺灣支部的洪嘉穗獲奪最大獎(家元獎),日本華道家元─池坊專永也親自來臺為展覽拉開序幕。
No.10
No.11
No.12
「日本華道池坊」榮重的上了國際舞台也同時讓國人有很大的收穫,也就是免出國就能看到日本正宗的傳統文化「華道」精緻的插花展出。
No.13
No.14
「東洋花藝大賞-池坊展」所使用的花材均為臺灣高品質國產花卉,更見到臺灣10個支會圍繞展示中心的臺灣元素作品展,包括10項主題:
「臺灣之美」、「平溪天燈」、「福爾摩沙─東北角之歌」、「豐收」、「春寒向暖」、「阿里山之春」、「春節」、「山與海的對話」、「鑼聲若響」、「提燈鬧元宵」、「海洋之珠」等。
No.15
No.17
另外在另一區域有插花體驗、禮儀華道表演、插花示範演出等,
讓遊客來體驗這華道的心境與感受。
現場許多遊客無不拿起相機掠美,
更有許多沒帶相機的也以手機來拍。
No.18
No.19
No.20
No.21
No.22
No.23
No.24
No.25
No.26
No.27
No.28
寬闊的展區在入口處都有人流的管控,在人與植物的互動,
也是讓人不斷的拍攝與影像分享。
~待續
(註1)「花道」又稱「華道」,「華」乃「蓮華」之簡稱。古人在佛前供奉人工製「蓮華」,稱「供華」,「花道」就是從「供華」演變而成。最初的插花只是將花隨意的插入花瓶,它真正作為一門藝術,是從佛教傳入日本以後開始。日本池坊擁有五百多年悠久歷史,可說是日本華(花)道的根源。它一面延續傳統,一面迎合時代需求,不斷的創新,使插花成為一種富有生命力的價值。日本池坊華(花)道自二十五年前起正式來臺推廣,至今全臺兩個支部、十個支會、會員數千人。池坊不僅擁有廣大優秀門生,也積極向海外介紹及推廣插花藝術,目前在臺灣、東南亞各國、美國、法國、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德國、中國等28個國家及地區設有108個支部。並且每年於支部國家舉辦插花展,2009年於臺灣舉辦池坊插花藝術展,並成功獲得迴響。在臺灣,有超過百萬人曾學習過池坊插花藝術。
No.29
每一盆花,代表一個故事,而池坊的故事已經流傳了五百五十年,說的是一代一代所繼承的插花心法傳統,池坊的歷史可謂就是插花的歷史。「池坊」,是源於京都六角堂小池塘旁的頂法寺,相傳第一個插花作品就是在頂法寺完成的。從此開始,日本有了插花學校的興起,學校的名稱就叫「池坊」,乃源於池旁之意。五百年前插花始於池坊。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其他流派脫離池坊另立門戶,但是池坊一直被公認為是插花的本源。池坊的歷史中交混著傳統和創新,這兩者互相作用,相輔相成,不斷激勵著今日插花的新發展。
No.30
1462年之刊物「碧山日錄」中刊出「池坊專慶」之名以來約550年。池坊已成為日本華道之根源及至今日。1542年池坊專應口述之「專應口傳」,明示非像過去僅將美麗之花插於豪華花器中,亦非只欣賞美麗之花。和一枝一葉共同存在的花、和花共同存在的一枝ㄧ葉,從其姿態中看到自然的風興、感覺到真實的美感,插花時要用心體會以領悟「美的新境界」。此專應的啟示「專應口傳」,至今仍然被視為池坊插花之精神而遵行之。資料摘自 台北花博 爭豔館東洋花藝大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