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區的形成,也就在人們會集居住開發的過程,
台北都會區可以說在台灣的歷史上,
是相當年輕的城市,
也就是說由清朝經日治到民國也不過兩百年的歷史,
許多地區在歷史的軌跡演化來看,
可以說是變化快速,
許多人回到原本認為熟悉的環境,
一時間都找不到路了,
都市景觀的改變真的可以說是十年一更替。
No.1 民國84年間 內湖路二段.
No.2 民國100年期間已進入都更的變遷.
尤其是眷村、老社區、集中式一層樓的磚瓦房,
也都在都更中脫胎換骨,
轉身一變都成為現代化的建築。
一般古宅有文化價值有的部份都會被強制留下來,
一般民宅有的怕被設定為文化古蹟依法不得改建,
當然更不要說在好地段會有好價碼,
因為都無法隨意買賣。
若是公有土地上的建築一但被列古蹟也是被受保護,
在此時建築營造業的地基與古蹟有相鄰的,
那對於建築工程上就必須要留意許多地方,
相對的就會在建造成本上要支付的更多。
No.3 內湖庄是在日本大正年間設立行政區,庄役場便是內湖行政中心.
台北市內湖區是於民國57年劃入台北市,
在老一輩的居民還習慣說[你要去台北喔]!
在日治大正初年,
內湖庄開始設立行政區《庄役場》,
當時的區公所就是在過去的內湖派出所,
現已搬遷至對面原內湖分局,
而現在內湖行政區全數都遷移至民權路更寬廣的地區。
留下來的是不過百年的就建築,
在周邊也有當代繁華容景的二層樓面的建築,
這些也都市百年前日本大正期間的建築,
這一段短暫的百年歷史變化,
總是讓人想像不到的急速變遷,
兩旁稻田旁與稀有洋式磚樓,
在幾十年間稻田逐一的都變成了高樓,
寧靜田埂也轉變為車水馬龍的街景,
逐漸在歷史變遷中展現代化也含蘊著古樸的風味。
No.4 台灣光復後的庄役場會所就成為地方的中山堂.
此照片還都是當代內湖國校學生在蔣公華誕拜壽的歷史畫面.
推算起來這些學生在現今都有70~75歲的年紀.
No.5 在都更施工前已成為當地居民的活動中心.
No.6 市定古蹟 留下歷史的建築.
No.7 (右方建築)原來內湖分局遷往新駐地後,此棟就成為內湖派出所.
No.8 百年前大正期間最新潮的二層洋樓建築.
畢竟百年後的今日,
現代化建築與古宅並立更顯那風中殘破,
私人的古宅就在都更的誘引下遷出,
而公有土地上的日治遺留下的役所,
在當地文化工作者的護衛下聲援保留,
就在文化與經濟的拔河賽過程中,
公有土地上的古蹟被保留了下來,
過去的爭端否定古蹟的價值,
現在卻成了廣告的賣點!
『市定古蹟 文人寓所』
古蹟倉庫屋頂磚瓦材料難以抵擋風化,
拙於經費以鐵皮覆蓋,
難怪會被嘲諷[鐵皮屋].
<鐵皮屋不是古蹟-文化流氓 陳金讚 滾出內湖
與 市定古蹟 人文寓所 真有 昨非今是的觀感,
過去,現在 甚麼才是對的.....這就要看站在什麼觀點與立場了 >
具有代表內湖行政歷史建物的庄役場會議場被留了下來.....
歷史的建物與現代建築相接為鄰,
這也是一件好事,
不難免看到過去的[爭],
與現在寧靜的『鄰』,
相信未來的歷史軌跡上仍然會留下這一段
蛻變中新與古之間《時空爭存的故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