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一則新聞稿摘自網路新聞網  HiNet 兩岸新聞 經濟日報 /  2010/04/04


http://times.hinet.net/times/article.do?newsid=2819965&option=mainland&vatrack=yes&isGraphArticle=true


 


這一篇可以窺視出兩岸企業運用人才的走向與歷程的縮影,


特將紅框內內容前後段PO出,才不致於有斷章取義的誤導。


 


陳明璋說,根據他實地在大陸訪查,現在台商即便有意進行轉型升級,遇到的主要困難中也以「人才不足」排名第一。從今年願意提供台灣學生實習機會的台商,所開出的人才需求來看,台商對設計、資訊等科系學生的需求也特別高。






陳明璋指出,過去台商基於成本考量,都會儘量落實人才的在地化但最近這種情況又發生改變,願意僱用台籍幹部的台商似乎有增加的趨勢



陳明璋認為,這可能與大陸從2008年開始實施勞動合同法,加上兩岸的薪資差距逐漸拉近等因素有關。另一方面,不少台商開始將公司的經營管理移交給第二代,這些台商第二代希望能找到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台籍幹部一起打拼,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看過此篇不由讓人覺得此一時彼一時的變化,


早期大陸人才與技術都仰賴海外企業進駐得以獲得,


但在過去台商企業就是在情勢下出走台灣至大陸設廠,


也將人才與資金技術都毫不保留的帶入,


早在18年前同樣的發現日本與歐美企業也是進入到大陸設廠,


但唯一的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都不會讓當地人來接觸,


(例如: 深圳 Olympus , 珠海 Canon ....... )


而台商企業挾著優勢以少數幹部帶領,


當然為了成本考量僅能多以指揮型態,所以實務作業盡量運用當地人,


在於生產與開發也應成本考量逐一的落實在地化。


 


大陸逐漸的進步社會也逐漸的富裕,當然工資也會不斷的提升,


3年前大陸實施勞工合同法,大大的提升勞工應有的保障與權益,


在有些勞工密集的企業,當初就是抱著低廉工資前往設廠,


但多年的經營都沒有企業升級,一直沿用低廉工資與成本經營,


在金融風暴中又在成本提高下,有上千家倒閉與非法捲款棄廠事件,


也讓當地政府難以承受這一系列的社會動亂。


 


反觀最近的日本在二戰後,也是與我們一樣站在同一個時間軸,


無論如何的變化與危機,在怎樣都是亞洲第一,我們企業說真的


也很努力,但日本還就是站在台灣前面擁有一片天。


這是為什麼 ? 日本企業是如何做到的呢 ?


 



No.1 在日本長野工廠 當時參觀時 廠方掛中華民國 與日本 國旗.表示歡迎.


 


過去我曾到日本長野的一家大企業參觀,了解到日本產業的升級運作,


而其中的重點是願意投資在自己的員工,也一併的升級,


在海外生產線也派基礎技工與工程師,一切品質與技術完全掌控負責,


僅有生產流程與作業由當地人來作業,所以一切都由專案成員負責至量產,


最後再完全轉移製程作業來承接量產。


 



No.2  與當時接待廠方人員合影  (2003.10.18)


 



No.3  Rubycon 是日本生產照相器材用閃光燈電容產品,當時世界市佔率40%


 


今天的台商企業仍然沒有跳脫產業升級的思維,還是過去那型態的經營模式,


只是當地工資近於台灣本地才願意回過頭來僱佣台籍幹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影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