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的好天氣,攝影班早就準備好今日要來淡水好好的磨練一番,


真的很不湊巧,就從今天起全省都有陣雨,當然位於北台灣的淡水更不用說老天不會例外的天氣,學員們早上在老師的權衡安排下來到學府路的鄞山寺來拍攝。時至午時老師帶領前往當地赫赫有名的紅樓餐廳。


 



No.1 淡水紅樓


 


在吃飯的過程裡老師簡略介紹,剛開始我還以為是仿紅毛城內的領事館風格而建的餐廳,經暸解真的不是想像的這麼簡單。


西元一八五八年也就是當時清代在英法聯軍所締盟『天津條約』,


台灣淡水開放為通商口岸,淡水是台北盆地唯一的出口,不僅是移民、物產出入要津,也是外來文化入台之門戶,最後也演進為北台灣重要的國際通商口岸。



No.2  採用有氣氛的燭光燈台.



一樓迴廊內側的房間牆全為唭哩岸石堆砌而成,


(燭光燈台背後)砌功樸實細膩,


應是陽明山系石建造民的地方特色。(石塊砌牆的建築物)



 




No.3  連續的拱形騎樓下用餐,遠眺八里,淡水河就在視線內的景觀.



 


早年淡水河水道通暢,運輸網絡遍及整個台北盆地周邊地區,英國人在紅毛城設領事館、各國外商紛紛爭相也到淡水設洋行貨棧。當時經營船頭行的富商李怡和,尋覓到『五虎崗』的第三處現址興建紅樓宅住,此處乃對於淡水河可以說是居高臨下之態勢。過去的紅樓至紅毛城之間都是外人之居住區,貨棧店行、洋樓比鄰而居林立,充分反映出西風東漸的色彩,也宛若西方城鎮的縮影。紅樓興建所用的建材多從大陸引進,基石多採用唭哩岸石做為一樓內牆,二樓內牆及外觀牆面採用不同形狀的清水紅磚做多樣的變化搭配。


 



No.4  在入門室內大廳的吊燈,想必不會是當年的產物,


但在外面的陽光透射到室內,仍然有那一份優雅的感覺.


 (白平衡採用 燈泡模式,外界太陽光成了淡藍的優質感覺)


 



No.5  騎樓上下二層,全都是等距分佈的磚拱圈與方柱,


加上紅磚水泥灰白的線腳使得整棟建築具備點雅的氣質


 



No.6 有陽台內遮陽避雨在現代賞遠景享樂的一種建築構思,


但真正過過去主要是解決西歐人對於亞熱帶地方,


有氣候上諸多不習慣的問題,


因為在夏日裡強烈陽光與多雷雨的氣候,


也就成西歐人士為了避雨遮陽在亞熱帶地區建築上的特徵,


因為此工匠藝術非來自殖民者的背景文化,


而此類型就成為亞熱帶區殖民歷史中建築物的特色。


No.7  外磚  ( 當時建築西洋風就是以西元紀年來為建築物奠基)


 



No.8 (內石牆 )淡水紅樓建築的基本構成分為,內圈為開口較少的磚石構造,


外圍則是相對的拱形建築,身在其中感覺到有多層次的空間感。


 



民國88(1999)三月經由專家考證修復,於翌年再現百年前原貌,實為近年古蹟再利用的範例。由官方網頁內容『淡水紅樓開放的最初目的只是單純的想要保留這幢有故事的洋樓』得知『希望帶給每個來探訪 淡水紅樓的貴賓美好回憶』。古蹟的保存都是非常的專業,當然不是現代工匠科技的專業方式,現在能夠在此一古董建築裡享用美食,這何嘗不是一件快樂知足的饗宴。


 


 


用膳完之後,天候還是不穩定的陣雨,就利用此時雨小時拍一下外觀,


雨勢大時就在室內或走廊盡興的猛拍一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影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