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剝皮寮歷史街區是清代日治到民國年間的老街,


位於現在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廣州街和昆明街的範圍,


蘊含了現代早期與傳統鄉土文化銜接時期,


重要的歷史傳承的時空場域,


在一齣『艋舺』這一部電影,


在此處多被採景而聲名大噪,


更吸引許多現代人冥想時空而來一探懷古之幽情。


 


今日天空下著細雨綿綿,


郭老師帶領著中正紀念堂的攝影班與內湖社大攝影班,


就在『龍山寺』外拍,


過了中午之後來到附近的剝皮寮來會合『台北攝影學會』的外拍,


這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可以與攝影界的高手一同來拍攝,


當中也基本上讓自己多一次磨練的機會。


 


說到陰雨天,光影是一大的考驗,


在平時好天氣的紅磚都會有反光而偏白,


然而於拍攝過程裡都會有一些過曝,


陰雨天正好浸濕的紅磚牆更能帶來好天氣難得的好背景。


 




過去影者拍人像都是注重麻豆的姿態眼神,


在參加台北攝影學會先進們的攝影,


更能體會還要如何搭配現場情境的攝影概念導入,


難怪高手們的作品就是有那一份功力。


 


影者仍然沒有完全體會,


所以還是有一些可以見到的缺點,


記錄失敗與缺點,


也盡量多拍來體會與磨練。




No.1  沒有使用閃光燈,盡量以AV 中大光圈來拍攝,


採用旅遊鏡 焦段在147mm ,打開光學防手振,


對焦於 麻豆眼睛位置後再構圖按下快門第二段.


 



No.2 拍攝模式採用 [人像]並外掛閃光燈.


閃光燈打開柔光罩與反射板以60度套跳燈方式拍攝.




No.3  與上一張方式相同. 對麻豆的拍攝焦段拉近到 80mm,


 目的讓三輪車篷不展現於畫面當中.




No.4   這一張是在室內相聲家的全身玉照合影畫面,


因畫面中有燈泡以人像模式來攝影.




No.5  上面這一張看到歪斜邊框,


就可以知道拍攝時水平抓得還很差.




No.6  人像攝影的背景部份一般都是採大光圈,


會有背景模糊的效果,


偶爾用一下小光圈也可以嘗試簡單富有品味的背景加入.




No.7 在雨天裡背景因牆面有濕潤的背景,


在有雕刻文字牆面更能添加麻豆的氣質.




No.8 一般場合有遊客穿梭的背景都有干擾主題的問題,


但上面這一張遊客很集中與麻豆在畫面中對角成呼應,


這種方面也可以拿來嘗試一下.




No.9 往往背景就是照片好壞的關鍵.




No.10  磨石子的牆壁與木質玻璃窗,


恰好成為麻豆的立體框面,


軟與硬之間的搭配,


微側面拍攝嘗試顯示出麻豆甜美感.




No.11 麻豆頭髮部份後面少光是一個缺點,


這一張半面昏暗是要營造出神秘的感覺.




No.12 一般拍攝現場都希望能排除遊客或是路人,


但有時候在不造成對主題的干擾,


偶爾運用在背景也時有另外一種弦外之音的感受.


 



No.13 玻璃窗的反射是現場攝影學會老師說道,


能否提昇效果的一個重點.




No.14 麻豆背景內切仔麵是當時拍攝搭配重點之一,


真的看到台北攝影學會老師的細膩要求.




No.15  與上一張不同的以橫幅構圖來呈現.




No.16  陰雨天的無奈?


本想以門面上的雨水來搭配整篇幅架構,


現場學會的先進專家看到影者這麼構圖,


馬上就勸說:[頭頂上的白色部份要閃避],


這也是人物攝影背後有直豎立景觀一樣的忌諱.




No.17  改為橫幅雖然減少白色背景部份,


仍嫌有缺陷的構圖法.




No.18  雨天的紅磚特別能顯見出[紅],


也就是沒有陽光下的反光,


導致紅磚顏色偏白.




No.19 背景有原子小金鋼的在打招呼,


似乎麻豆都沒有正眼相待.




No.22  一種色彩圖案式構圖的嘗試拍攝.


 



在陰雨中的麻豆拍攝這是難得的機會,


台北攝影學會專家拍攝會是更加精彩,


有機會也希望能一睹大師們的作品,


這也是影者很幸運的與大師同時拍攝,


再閱覽到大師的作品將會是影者最能夠於觀摩後,


學習到更多……


在掌聲響起這首背景音樂裡,


期盼在鼓舞中確實有進步走到更美的階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影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