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監察院(1)原本是日據時期的台北州廳,於日本大正四年(1915)興建完成。在當時僅次於總督府地位的官方機構,也是台灣北部地區最高地方行政機關管轄範圍包括當今的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與宜蘭縣等。當時的台北州廳在於現今的中山南路位於當代總督府的東側約2公里該址在清代原為東門麗正門東側約1公里牆邊日本拆除城牆後原城牆往東延伸的方向,闢建當時全台灣最寬敞的三線道路(中山南路與中山北路直到圓山止)(2),台北州廳就位在這條道路上


監察院位於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2號    ,以大門方位在現今的忠孝東路




No.1   門面堂皇的監察院,也是全世界唯一監察權獨立的國家機關



No.2   拜占庭式的碟型圓頂、華麗的巴洛克式的風格、托斯坎式立柱......


營造出歐風精華於一的妍美與氣勢


 



歷史背景探源



日本大正年間台灣正開始大興土木,也正好遇上日本明治維新西化風潮建築界的精英工程設計人員,對於歐風文藝復興式建築更是傾心與發揚,當時有許多火車站、官署機關都是有著各式歐風,民間商舖街道也受其影響,例如桃園的大溪老街、台北的迪化街至今留下來都保有其特色可追尋。



就因為如此台灣引進大量的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歐式風格當時設計台北州廳的建築師是森山松之助,師承英 籍 教授康德(Josiah Conder),這也是傾心於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式樣的設計背景源由。(3)




No.3  走進監察院


 



探索古蹟在官署建築應有的認識



(1) 看建築外觀時代的體制的象徵建築風潮風格樣式因其樣式也往往走在科技的尖端更為民間模仿的對象無論今昔官署建築特色都是當代象徵風潮最佳範例



(2) 看選址方位:官署興建位置都是當代權利中心劃分下,常與配合地理風水或交通的考慮,更是迎合當時都市道路計畫等重要配合有相關聯。



(3) 看空間機能:官署建築是以辦公為主,最常見有中央式梯間結構、大廳與辦公空間與動線走道。



 



探索監察院建築之美



No.4  昔日為象徵台灣北部最威赫的地方機構


 



監察院為台灣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巴洛克式建築,建築物的平面設計由圓頂入口處向左右兩向延伸,兩翼立面造型相同卻不對稱;並呈九十度的角,入口部分取突出弧形門廊,因此不會有尖角的銳利(建築物風水也巧合的避開刀壁鋒煞),尤其兩翼對立展開,反而由上往下俯瞰猶如鵬鳥展翅翱翔之勢。



外觀簡潔的且富有多樣的裝飾,紅磚牆面及磚拱構造,都為古典式樣建築風格的表達。





No.5 夕陽餘暉下的陽光斜照在衛塔上


金黃的光陰似乎散發著一磚一瓦的時代光輝


 



歐風精華集於一處的監察院大門



No.6 弧形門廊支柱看起來氣宇軒昂的襯托寬敞雄偉之勢


 



入口處為弧狀向外凸出,設有門廊,搭配上方的小陽台、拱形窗和圓盤頂,襯托出入口位置的氣勢。門廊處仿希臘的「托次坎」六根大柱簡潔有力支撐。中間兩組做成「對柱」,更強化柱子的支撐。



No.7  門廊以仿石結構象徵穩固之貌,監察院匾額後清楚可見識到 中間處破空,此為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喜用手法。




No.8  無障礙空間走道是現今文明的產物


 



拜占庭式圓頂



No.9  碟形圓頂的結構,精緻的裝飾可探索出歐風圓頂萬神殿的風格


 



屋頂設有圓塔,仿自拜占庭式圓頂,並在周邊加上半圓形小窗,不但增加外觀的變化,同時也增加了12個半圓採光窗形成美麗的圓弧景觀在白色建築體寶綠色的屋頂在藍天白雲的背景下整體色彩柔和更顯風華之美。



No.10   12個半圓形的採光窗可讓室內圓頂天花散發光芒




No.11  由屋頂花園方向探望圓頂的風貌



No.12  寶綠色的瓦片與尖頂,或許避雷針的內部因年久鏽損,就另外接引線處理看起來有點突兀。這也是古蹟維護技術與法律的問題


 



勳章壁飾






No.13  在正門陽台上方一對象徵頂級代表的勳章


 



中央有橢圓形突起,周邊裝飾有花草文飾,是巴洛克風格建築中常見的牆面裝飾物。在半圓拱窗間有一對盾牌式勳章壁飾,像是建築物配上勳章。


勳章壁飾牆面呈橢圓形,中間橢圓突起,四周繞以花草紋飾.其形又似鮑魚,而有鮑魚勳章的俗稱。


 




牛眼窗



No.14  牛眼窗給牆面注入了精神活力的氣息


 





在周邊設計加上牛眼形的窗戶,增加壁面的變化。上方也有拱頂石和花草飾紋。



牛眼窗給牆面注入了一種炯神有活力氣勢這在當時的建築上常常被拿來運用




No.15  牛眼窗與長形窗,昔日為木製窗格,現都已改換鋁製窗框


 



破縫山牆






No.16  三角形山牆的中間處破空在民間習慣上比較不會引用。


 



圓塔下方把三角形山牆的中間切斷,有如「破縫」一般,造成更複雜的裝飾效果。


刻意在三角形山牆的中間處破空,造成視覺上的動感,此為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喜用的手法。


 


衛塔





No.17  歐式的風格多為圓柱狀或六角面居多,八角面的設計似乎合於東方色彩思維


 



大門左右與尾翼共有四座衛塔的建築,期牆面與窗的排列,是以紅磚與灰白仿石對稱,塔本身為八角造型。在第一層窗面為半圓拱形窗面,並有巴洛克斗篷雨坡



窗型邊以隅鑲間,第二層與第一層間有貝殼形兜冒設計,整體衛塔展現歐風建築的風采。




No.18  隅石牆面窗框造型,以仿石塊砌築且長短相間整齊,具有強化結構的作用,另外還有水平橫帶裝飾,令其在紅磚牆有強烈明暗的對比。



No.19 斗篷雨坡




No.20 貝殼形兜帽




No.21   衛塔連接的女兒牆



No.22   位於監察院樓頂的空中花園所見到在又翼尾端的衛塔


 



待續….. 古蹟探索 監察院 (下篇)



 



(1)


中華民國監察院的歷史歲月


民國17年北伐完成,中國南北統一,國民政府始實行五權分治。民國172月設審計院,民國202月成立監察院,並將審計院撤銷,依法改部,隸屬監察院,此為國民政府最高監察機關,行使彈劾及審計權。中華民國憲法於36年(西元1947年)1225施行,依憲法規定,由各省市議會、蒙古西藏地方議會及華僑團體選舉出監察委員,並於 民國3765日 正式成立行憲後之監察院。民國38年中國境內國共兩黨戰亂局勢逆轉,中央政府因而遷台,監察院於民國47年遷入目前現址。


民國87(1998) 730監察院建築物被內政部指定為國定古蹟,於每星期五上午9時至12時、下午2時至5時,開放一般民眾參觀。


 


(2)


三線道路筆直中間有兩道分隔島種有植樹木當時日本紳士與商人都在道路兩旁建有房舍,三線道路底就是『台北州都會公園』(也是台北第一座公園,所以總統府旁的二二八紀念公園,在光復後興建被命名為台北新公園的由來),與跑馬場(後興建台北足球場現為花博爭艷館)在基隆河畔另一棟陳姓商人所建英式都鐸式建築,現為台北市列為古蹟的台北故事館(在台北市立美樹館旁),在日治時期三線道路就是台北州最繁華與人文的地方(後來的中山北路也成為當今日本觀光最愛逛台北溫柔情懷的地方)


 


(3)


明治39年後1907年森山松之助當任台灣總督府營繕科長,主持大部分台灣公共建築,其所設計的建築物,現存者除了台北州廳舍外(監察院),尚有台灣總督府(今總統府)、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專賣局(原公賣局華山文創區)、遞信部(今交通部)、台南州廳舍(今台南市政府)、台中州廳舍(今台中市政府)、台南郵局等,其所設計者均是當時台灣重要的建築物,現今也都形成重要的古蹟,其中以台北州廳舍、台灣總督府、總督官邸、專賣局等四棟建築物最具著名。


(建築設計師森山松之助 相關資料摘自網路)


 





相關文章





古蹟探索 監察院 (下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影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